伴著習習涼風,一年一度的中秋節(jié)又要來了。月餅的香甜早已飄滿了大街小巷。月餅是中秋節(jié)的傳統美食,蘊含著深厚的民俗文化,更寄托著團團圓圓的美好愿景。然而,超市里花花綠綠,奇形怪狀的月餅禮盒讓人目不暇接,卻很難看到月餅的真容,那些記憶中香甜的月餅去哪了?
快過節(jié)了,我和老公想買些月餅去送給老人、長輩、親戚,可現在的月餅華而不實,又是如此昂貴真讓人又愛又恨。我倆挑來選去發(fā)現,有的禮盒竟如“俄羅斯套娃”,里三層外三層,拆好久才看到“月餅本餅”;有的“反客為主”,又是藍牙音箱又是紅酒茶葉大螃蟹,沒有標識都不知賣的是月餅;還有的玩起了“高仿”,傍高端奢侈品大牌售賣“三無”月餅。晚些時候,我坐在家里看著買回來的那些琳瑯滿目的月餅,卻毫無過節(jié)的歡喜,腦海中滿是小時候母親在家里做月餅時的一幕幕情景......
小時候的中秋節(jié),家里再窮的人家都要想辦法做月餅,但做月餅的模具又不是家家有,只好兩三家湊一起做。這天,家里早早就把火爐生的旺旺的,還要再把煤和紅土攪合成泥備在那里。鄰家阿姨拿著各自在前一天晚上和好的面集中到我家。餡子是現拌的,有紅糖、芝麻、玫瑰、葡萄干、瓜子仁......有時擔心不夠用還摻點紅綠條條、餅干末一類。小孩沒事干就在旁邊好奇地看著,順便跑跑腿。每個阿姨的臉上都露著喜色,大家說說笑笑開始包月餅。她們一人看火,一人包餡,一人壓模,配合相當默契。
只見一個阿姨把包好餡的胚子放在案板上,另一個阿姨拿起月餅胚子壓在模子里,均勻按實,就在那案板上一磕,“啪”的一聲脆響,一個活脫脫的月餅就掉在案板上了。不一會功夫案板上就整齊地排滿了月餅胚子。剩下的事就是上爐烤了,看火的母親相當有經驗,她不僅要先在鏊子上慢慢烤,烤的半熟時還要拿下來放到爐膛里烤,而且隨時用心看著,稍不注意就會烤焦。隨著一聲聲清脆的啪啪聲和阿姨們快活的聊天聲,一個個月餅就做好了,小孩們總會在旁邊得到些賞賜,把一些烤的有點糊的月餅嘗嘗鮮,更重要的是每家要烤一個大大的“假月餅”。
中秋節(jié)晚上,月亮又大又圓,天藍藍的,星星眨著調皮的眼睛注視著節(jié)日里的人們。周圍的樹枝靜靜的,連一絲搖動都沒有。她們生怕驚擾了節(jié)日的氣氛。母親早早就吩咐我們把桌子抬到外面,水果是早備好的,沒祭奠前誰也不許吃。桌子正中是大大的“假月餅”,它圓圓的,上面有月亮、嫦娥、玉兔、桂樹等圖案。母親把它們一一擺好,便插上香點著,帶領我們跪著把香舉過頭頂開始祈禱全家身體健康,祈禱完畢就把香插在香爐里焚著,讓月神順著香味品嘗“美食”......
一炷香過后,也就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,因為我們終于可以開始吃月餅了。母親先把月亮餅按家里人數切成小塊,分給每個人。如不在家的親人就先把它存起來,其它月餅除留下走親戚用的,其余的就開始按數量給我們平均分開。我們拿著來之不易的月餅就開始動腦筋想藏得地方了,因為那是今后一段時間的美味呀!可過一段時間等我們拿出來吃時,卻發(fā)現月餅變得很硬。因為那時誰家里也沒錢在做月餅時多放油,時間一長自然就硬了。我用手掰,掰不開,只好用錘子敲,時間再長一點有的就長霉,可這也不影響我們的喜悅心情,吃的有滋有味......
現在社會發(fā)達了,很少有人自己做月餅了。反觀茶幾上禮盒包著的小小六塊月餅,里里外外卻有四層包裝,“大盒配小餅”現象以不同程度的方式存在,一些網紅“文創(chuàng)月餅”過度包裝相對嚴重。過度包裝既浪費了資源,又推高了價格,還可能造成環(huán)境污染,危害不言而喻。月餅好吃不在包裝,表達情意重在真材實料,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,頗為注重面子。在很多人看來,中秋送月餅,不僅是送那一口“吃食”,更是表達情誼、體面乃至品味,“裸著”出手著實不夠有面兒,對禮品進行適度裝飾,當然無可厚非。問題在于裝飾加碼、攀比成風!你的禮盒10寸,我的必須12寸;你用了緞面材質,我就來個立體景觀……“內卷”越來越厲害。特別是一些人希望借“禮”拉關系、走門路,既然月餅本身不能做出大文章,包裝就得花心思,于是紅酒茶葉大閘蟹等等都一并打包,總之要往“貴”了整、往“豪”了包。
吃月餅,過中秋。吃的是對美好生活的體會與向往,過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。月餅,作為中華民族團圓文化與家庭文化的“甜蜜使者”,它不需要豪華包裝撐“面子”,也不需要商業(yè)噱頭搭“架子”。月餅的價值不在金玉其外,而是以真材實料、貨真價實來表達真情實意。
月餅,能讓我們品嘗美味、寄托心意、享受團圓,就夠了。
|